欢迎来到 谈股票
开元体育·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以下简称“国际商务合作区”)于2024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以G1503快速路为界分为两个区块,其中东侧区域为先行启动区,规划面积约0.44平方公里。作为国际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开元体育·,国际商务合作区以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为目标,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把“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着力打造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
国际商务合作区积极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制定发布“1+2”基础性制度,上海市政府已发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为指导国际商务合作区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法治保障;海关总署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监管暂行办法》,为保障人员、行李物品和货物等便捷高效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国家移民管理局已发布《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行管理规定(暂行)》,为保障中外人员自由交流交往提供制度支撑。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高标准监管设施、智能化卡口系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完成先行启动区封闭设施及与浦东国际机场联接通道建设,实现区域封闭式管理,建成境外人员国际侧联检区、境内人员国内侧进出区通道等分类管理设施。海关部门强化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创新智慧码作业中心管理模式,用数据打通业务流、单证流、决策流、执行流,以“有求必应”的温度和“无事不扰”的尺度建立了高效能、低干预的管理模式。移民管理部门秉承开放、便利、完备的理念,允许全球各国受邀人员免办签证进入,并叠加适用口岸签证、一站式提供延期停留等便利化措施和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中外人员跨境商务交往活动需要。同时,区域还完成商业、餐饮、休闲、专项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商务活动提供全方位保障。

开元体育·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国铁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和对中欧班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国内国际协调合作,加快构建中欧班列高效运输体系、安全治理体系、多元通道体系和创新发展体系,持续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中欧班列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务实合作载体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为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亚欧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道网络日益完善,中欧班列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亚欧全境。运输通道不断拓展。在中国境内,铺画时速120公里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94条,通过西、中、东三条通道运行,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同江6个口岸出入境。在中国境外,形成了北、中、南三线并行的多元通道格局,特别是南通道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后,运量稳步增长,2025年1至10月累计开行371列,同比增长33%。口岸能力显著提升。先后实施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五大口岸站及后方通道的扩能改造工程,新建投用了同江铁路口岸,加快推进与邻国口岸站间准宽轨二线建设,极大提升了口岸通过能力。目前,六大口岸单日交接车能力达到184列,为中欧班列扩大开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国际多式联运蓬勃发展。铁海联运方面,在西方拓展了经波罗的海、里海、黑海的国际铁海联运新径路,在东方实现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构建了联通东亚、东南亚与欧洲的铁海联运新通道。铁公联运方面,相继开行中吉乌等铁公联运班列,有效缓解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铁路口岸的通行压力,“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络格局日趋完善。目前,中国境内已有128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32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运输组织创新优化,中欧班列运输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运输模式创新发展。根据中欧班列境内外运输组织特点,将时速120公里中欧班列最大编组辆数和牵引质量分别提高到55辆、3000吨,运输能力提升10%。在霍尔果斯、满洲里口岸开展集并运输,显著提升双边口岸通过能力。联合海关开展货物集拼运输,有效降低跨境电商等商品物流成本。通关作业快速便捷。投用中国铁路物流95306“数字口岸”系统,口岸站根据国内外发车信息,提前办理海关手续,大幅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与海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优化“铁路快通”模式,通关时间由半天左右缩短到30分钟以内,最快只需要几分钟。货源组织更加高效。在国内形成了西安、成都-重庆、郑州、金华(义乌)等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推动中欧班列由“点到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2025年1至10月,通过14个集结中心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占全国的87%。国铁集团所属中铁集装箱公司联合国内4家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公司组建亚欧互联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加盟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三国铁路公司合资成立的中间走廊多式联运公司,将与境外铁路、物流、港口、货代企业深化务实合作,提升境外运输掌控能力。目前中欧班列去、回程开行基本均衡,综合重箱率基本稳定在100%。
物流服务提质升级,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实行全程时刻表的中欧班列稳定开行。2022年创新开行了实行中国段、宽轨段、欧洲段全程时刻表的中欧班列,截至2025年10月底累计开行突破1200列,目前每周稳定开行22列,全程运行时间较相同运行径路的普通班列平均压缩30%以上,平均每柜货值提升41%。技术装备不断升级。积极应用北斗卫星定位、5G等新技术,研发推广电子箱封,实现中欧班列货物运输全程追踪,提升了安全水平。创新冷藏温控集装箱、敞顶箱、液体罐箱等特种箱应用,提高中欧班列专业化运输能力。货物品类更加丰富。中欧班列运送的货物品类已经拓展到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汽车汽配、机械设备、电子电气等高附加值货物已成为中欧班列出口的主要货源。成功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安全难题,让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品和光伏产品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运输成本有效降低。随着开行规模的持续扩大,中欧班列境内外运输价格较开行初期降低40%以上。中国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出台陆路启运港退税、中欧班列回程境内段运费分摊扣减优惠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中国铁路保险公司推出货运险、延误险等特色产品,中欧班列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客户体验不断提升。在境外17个国家建立了131个集装箱箱管堆场,覆盖了绝大部分中欧班列境外节点城市,方便客户用箱还箱。成立中欧班列客服中心,上线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构建需求提报、合同签订、提箱还箱、报关报检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辐射带动效应显著,中欧班列激发了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扩大了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搭乘中欧班列,中国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欧洲,德国、荷兰等国的特色农产品也以经济快捷的方式进入中国,促进中欧产业链的深度对接和贸易互补。2013年至2024年,中欧班列运输货值增长约33倍,在中欧贸易总额中占比由0.4%提高到8.5%。提升了沿线地区开放水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等内陆国家借助中欧班列开辟了出海口。中国重庆依托中欧班列吸引惠普、华硕等行业国际龙头企业入驻,带动重庆外向型产业产值实现年均30%左右的增长。增添了沿线城市发展动能。波兰边境小城马拉舍维奇因中欧班列一举成为欧盟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西安通过中欧班列吸引康佳、冠捷等制造企业落户,带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优化了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联想、戴尔等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构建起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全球生产配送体系,沃尔沃、东风神龙等企业完善了供应链组织模式,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中国成都借助中欧班列为TCL等企业扩大西部产能布局,提升了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拓展了欧洲市场份额。增强了沿线国家人民获得感。德国杜伊斯堡因中欧班列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新增超2万个就业岗位。“班列+超市”等新型服务业态为沿线人民送去了实惠,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中欧班列商贸平台选购西班牙红酒、荷兰奶酪等优质商品,欧洲越来越多的居民也通过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中欧班列运到欧洲的智能家电和日用百货。拉紧了沿线国家“命运纽带”。在中欧班列带动下,沿线国家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关系快速发展,重庆、四川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分别达53对、35对。2023年土耳其东南部地震、2024年哈萨克斯坦多地洪涝灾害时,中欧班列第一时间将帐篷毛毯、医疗用品、饮用水和食品等急需物资送达灾区,保障了灾民正常生活,传递了跨越山海的温暖。
该负责人表示,国铁集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发挥所属中铁集装箱公司运营主体作用,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深化铁路基础设施和规则标准协调衔接,加快推进中欧班列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安全风险防控,与沿线企业深度对接、广泛合作,持续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为沿线地区经济繁荣注入新动能。